督導挑戰和期許

寬寬
督導姓名 寬寬
督導年資
目前服務單位

新手督導~從2D到3D的服務經驗 寬寬

 

 

寬寬

   二點成一線,三點成一面,一旦增加「高度」元素進來,從「面」到「立體」,就如同二D變成三D世界,整個視野形成立體,猶如從社工員到社工督導的歷程,社工員背負個案、社工督導扛起督導社工之責,除了督導社工員的個案處遇、活動規劃等,社工督導所做的尚需包含督導社工員本身,社工員本身的價值觀如何影響個案等,而這邊所指的「高度」並非指階層,而是所接觸、所看見的管理意涵。

 

  在自己擔任社工員時,工作內容為家庭訪視、個案處遇、撰寫記錄、辦理活動、撰寫活動評估報告…等,擔任社工督導後,工作內容則完全迥異於社工員:督導社會工作員,除了與社工員討論個案處遇外,也經常探討社工員本身在進行社會工作處遇歷程中,不經意流露出的個人意識形態及價值觀,超越於社工專業技巧之處遇。

 

  「督導,這個個案的母親生病了,個案的父親應該就會來領物資才對,可是怎麼沒來?」

  「照說她應該要這麼做才對…」

針對社工員的「應該」與「照說」,即透露出社工員自身有的價值觀,而非「社工處遇」,值得社工督導提出與社工員探索,了解社工員是以哪個角度著手切入的?不是每個個案都會像社工員腦海所刻畫的劇本一樣呈現,社工員認為夫妻「應該」可以互相補足能力缺口,以及「應該」要這麼做才對,這是社工員想像及視為理所當然的,這樣的情形較常出現在資淺社工身上。      

督導在面對不同年資的社工員時,也要自動調整「焦距」,以利督導工作順利推展,年資深的社工,會認為自己是有經驗的,督導只要支持就可以了,因此一旦出現「督導」模式時,資深社工員內外在都可能出現「不悅」或者「臭臉」,尤其是年資比督導資深的社工員,「我走過的橋都比你走過的路還多」等依老賣老的心態出現,身為督導者需要很有彈性的自我檢視與調整,無論年資多寡,督導因應角色與職位之故,有了許多機會「必需」跟各類型的社工員交會,因此高度需更高、胸懷需更寬廣、情緒控制需更平穩,工作的能見度從平面跳到立體面,猶如進入3D立體世界般,包容與接納,反省與檢視。    

再者,與社工員的工作關係從同儕轉變成督導與受督導者的關係時,其中互動狀態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有時,原本跟督導有距離的社工員,因督導關係有機會接觸、合作及相互認識,改變以前的刻板印象,便有機會變成很密切,也就是所謂的不打不相識;也有可能是原本很「麻吉」的同事,卻變成形同陌路,因為曾經合作、臭味相投的經驗,如罵主管、不滿機構規範..等,都可以同仇敵愾的出氣,如今有一方成為主管,失落轉化成抵抗力及競爭、不滿、忌妒等負向情緒,原本的交情蕩然無存,也是甚為可惜,督導與社工的感受都很衝擊著彼此的內心,若類似而相關的議題,若是能加以討論探索,倒是可以讓督導關係的處理與技巧臻於成熟。

社會工作是一項助人工作的過程,社工員處遇個案的問題是助人的過程,社工督導「督導」社工員也是一項助人的過程,攸關生命延續與人類身心發展歷程,而因為社會工作歷程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猶如一門藝術工作,有一名督導可從旁與社工員共同討論與檢視,有助於符合「案主最佳利益」的處遇之效益提升,縱使督導社工員將面臨許多的挑戰,社工督導仍是需要繼續往前,當社工員的處遇能夠有助於個案得到更令人滿意的生活品質,社工督導模式過程中所遇到的議題都是值得被檢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