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導挑戰和期許

劉香蘭
督導姓名 劉香蘭
督導年資
目前服務單位

管理vs.反思?社工督導「難為」的結構分析 劉香蘭

 

劉香蘭(國立金門大學社工系專案助理教授)

一、前言

社工督導在人群服務組織已是一個必要的配置,以確保服務品質,並維護服務對象的權益,隨著社會多變和新管理主義的宰制,社工督導在發揮被期待的功能與職能所面臨的挑戰,社工督導承受的壓力與挑戰卻乏人問津。近年,筆者透過在各類人群服務組織教授社工督導課程時,發現社工督導面臨相當有苦難言的壓力,本文期待藉此整理,增進社工界對社工督導困境的意識與理解,以利回復社工督導應有的本質與功能。

二、督導「難為」面面觀

1.  管理vs.反思

在新公共管理主義主導之下,政府與人群服務組織透過購買契約,建構雙方角色與責任,使得以成本、效率、績效掛帥的價值滲透人群服務組織內在的運作,社工督導已淪為行政管理的工具,加上評鑑代表的形式主義,在機構求生存與發展的路徑下,降低社工督導應發揮反思和批判現狀的功能。

 2.社工督導:組織衝突下的擋火牆與防火牆

社工督導是一個職位?還是一種職能?實務上有不同的樣態,有的機構社工督導是中心的頭,受主任的指揮,與主任的權責劃分一直是結構上的結;有的機構社工督導由組長級同事擔任,而有雙重角色的矛盾;甚者社工督導只是應付外界要求的安排,並不期待發揮實質功能,由於社工督導位於系統上下裡外的中樞,不明確的組織設計易讓社工督導成為上下的擋火牆或機構內外的防火牆,讓機構社工督導承受結構設計不當的衝突,吸收組織種種的負能量卻難以破繭而出。

  3.工作質量失衡:社工督導也是一種形式?

人事精簡幾乎是當前人群服務組織因應經濟發展低迷的對策,但造成督導者與社工員多重角色與超時工作的問題,使得督導時間、次數與頻率受到嚴重影響,督導關係難以建立、督導效能就大打折扣,督導者難以呈現督導成效,更讓機構質疑社工督導的必要性,長久下來,限制機構整體專業成長的可能。在重績效、重效率和工作量有增無減的脈絡下,社工員流動率也隨之波動,更易使督導者灰心喪志、枯竭,縮回熱情與使命的雙手。

 4.偏心與偏見--督導關係的隱形殺手

「建立開放與信任的督導關係」是督導者最基本但最難的首要任務,原因在於督導關係中不僅存在權力,更易受到督導者與被督導者之年齡、性別、族群、教育背景、年資和經歷、宗教等背景的影響,形塑督導關係的親疏遠近,往往產生偏心或偏見的議題,如新手督導往往督導對象是資深社工員而倍感壓力,更可能受到昔日同事聯手排斥,而難以存活,機構社工員人口組成背景愈來愈多元,督導關係如何回應主流社會存在之男尊女卑、先來後到、長幼有序等潛規則,皆可能影響督導關係的建立與發展,因此,督導關係存在的權力並非僅是上下權力關係,而是較大社會關係的縮影。

三、結語

社工督導是否已淪為管理的工具,需要從結構、實務脈絡多層次去檢視,反映出新管理主義浪潮下,政府藉由購買服務的措施將介入的手伸進人群服務組織,加上組織設計的失策,社工督導成為防火牆與擋火牆,成為情緒垃圾桶,容易耗竭,更因工作質量的失衡,讓社工督導流於形式,連帶督導關係存在種種潛規則,形塑督導「難為」的政治與經濟脈絡。本文認為,社工督導在強調績效管理和形式主義的脈絡,更要發揮反思與批判社服提供與輸送走向政府下遊的系統,並與社工員一起找回社工專業的原味,為此,更有需要檢視社工督導實務的脈動,創造友善的組織環境,讓督導任務在以支持轉化生命與專業為主,平衡行政與反思間的張力。

 

劉香蘭,現任國立金門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教授非營利組織、照顧管理與個案管理等課,曾於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兼任助理教授教授社會工作管理,並曾任創世基金會副秘書長、中華民國紅心字會社工專員等職。聯絡方式: liu2013220@gmail.com